正觀雜誌社-搜尋關鍵字:
Bookmark and Share
※ 點擊文章標題即可下載全文PDF

  • 2016-12-25 出版第79期

    • 吳宛真 撰 藏譯本《阿毘達磨俱舍論》「破執我品第九」中「別破某學派」之譯注與考察

      西元前五世紀,當佛教剛開始在印度流傳時,愛好思辨的印度學者就已講授著許多不同觀點的宗教哲學學說。其中,有關「輪迴思想」的學說,一直是熱門的思辨議題,也逐步成為古印度文明所認同的一個主流思想,其影響所及遍布正統派的婆羅門思想與非正統派的沙門思想。然而,屬於非正統派沙門思想的佛陀並不是將此「輪迴思想」照單全收,佛陀透過自己親身的體驗以及修行,而建構出迥異於他派的「無我見」教義。認為只有「無我見」才能真正斷除無明,達到究竟解脫輪迴與成佛。

        屬於部派佛教時期集大成之作的《俱舍論》,大約成書於西元後五世紀,統一了佛教產生以來流行於印度的各種小乘基本學說,而其中的第九品「破執我品」主要闡述立論者(世親論主)如何一一駁斥「有我見」,其內容主要可分為以下四個架構:第一,闡述世親論主總破主張「有離蘊我」者;第二,別破犢子部(Vātsīputrīyas;gNas ma bu pa);第三,別破某學派;第四,別破勝論派(Vaiśeṣika;Bye brag pa)。

        本篇譯注以第三架構的內容和注釋為主,由於論主並未明確指出此部分所要破除的是哪一個學派的主張,因此後代注疏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本篇論文除了嘗試藉由譯注,將此部分翻譯、整理成現今容易理解的白話文,也嘗試在後述研究內容中考察此問題。

    • 蘇錦坤 撰 《法集要頌經》(T213)的翻譯議題

      《大中祥符法寶錄》記載《法集要頌經》(T213)於雍熙二年(西元985年)翻譯,翻譯團隊包含天息災、法天、施護等人,譯事功成之後還上表回報。其後不久,宋太宗下詔「入藏」頒行,譯經團隊各有賞賜。雖然如此,此一翻譯仍然有「翻譯期間過短」、「經文字句脫落」與「不少偈頌的譯文承襲自《出曜經》(T212)」等值得探討的疑點。

      本文接著依次探討《法集要頌經》(T213)翻譯議題,諸如「是否有梵本依據」、「是否源頭文本(source text)即是《優陀那品》(Udānavarga, 梵文《法句經》)與「沈丹森與水野弘元對此翻譯的評論」。

      本文以「品名、品次與《優陀那品》相近」、「譯有《法句經》(T210)與《出曜經》(T212)所無的偈頌」、「重譯偈頌與《出曜經》(T212)不盡相同」、「譯詞改正舊譯」與「獨有的音譯詞」等五個理由,主張《法集要頌經》(T213)的翻譯有印度語系文本(Indic text)為依據,不是揉雜各個譯本所能編輯而成;因此《大中祥符法寶錄》記載的「上五部並中天竺梵本所出」應可採信。

      其次列舉譯例說明,《法集要頌經》(T213)比《法句經》(T210)和《出曜經》(T212) 更接近《優陀那品》,但是,也不是等同於今本《優陀那品》。

      下一個議題則轉述沈丹森與水野弘元對《法集要頌經》(T213)的評論,並且論列其有失公允。

      筆者在校勘四部漢譯《法句經》的過程中,體認到《法句經》、《法句譬喻經》、《出曜經》、《法集要頌經》的校勘、標點與訓詁,其實互有關連,因此必須建立漢譯《法句經》的偈頌對照表,以收校勘、詮釋之功。

    • 屈大成 撰 佛教對初期耆那教業論的批判-從漢譯佛典看

      約於公元前6世紀始,印度東北部有沙門思潮興起,抗衡婆羅門教,代表著印度宗教文明踏進新階段,其中以耆那教和佛教最為著名,流傳至今。在漢譯《阿含經》等早期佛典,頗詳細地記載了佛陀跟耆那教人有關業報的論辯,這既是有關耆那教的寶貴漢文資料,也反映出兩教的教義和修行方式的重大分歧。本文依據漢譯早期佛典,析述佛教對耆那教業論批評,希望藉著對比,加深對這兩教以及是時沙門思潮相互競爭的認識,從而對佛教以外的古印度思想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