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雜誌
Bookmark and Share

歡迎來到正觀雜誌社的網頁,我們定期出版的《正觀》,是一本佛教學術研究期刊,懇請十方大德以及專家學者共同支持,也歡迎捐款助印。若您使用本網站撰寫論文或學術研究,請加註說明。歡迎訂閱電子期刊。

 

期刊名稱:正觀
出版者:正觀雜誌社
出版地:南投縣,台灣
出刊頻率:季刊
創刊日期:第1期,1997年6月25日
Name: Satyābhisamaya
Publisher: JhengGuang Magazine
Place of Publication: Nantou hsien, Taiwan
Frequency: Quarterly
ISSN: 1609-9575

 

正觀雜誌目錄(1-101期)



Google檢索
(測試中)
關鍵字檢索 查詢
期數搜尋
  • 2011-09-25 出版第58期

    • 釋如定 撰 真諦三藏「九識說」產生的思想背景之考察──重新檢討勝又俊教之觀點
      日本學者勝又俊教曾根據敦煌出土的《攝論》古章疏、中國古德著書所載,判定真諦三藏的「九識說」之立論根據是《決定藏論》,並指出《楞伽經》中的「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只能視為廣義的思想背景,其對真諦立九識說並無直接的影響。此外,又認為《大乘莊嚴經論》雖沒有出現amala-vijnana的字眼,但論中的「阿摩羅識」一語,卻是為了方便整個文脈的理解而附加進去的。
      吾人以為:(1)、岩田良三曾說,真諦曾在其所譯的典籍中,將不同的語詞(諸如:lokottara-jnana(出世間智)、visuddha(清淨)、asraya-parivrtti(轉依)等)都譯為「阿摩羅識」。這可見九識說的成立,未必非要依某個典籍不可,只要與實相符應者,即可稱為第九阿摩羅識。(2)、從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成唯識論述記》對《楞伽經》該經偈的批評,可發現其所針對者就是真諦一系的舊譯思想,因此說《楞伽經》只能作為廣義思想背景,而對真諦的九識說之產生沒有直接影響,可能與事實不符。(3)、筆者認同勝又氏所說,《大乘莊嚴經論》中的阿摩羅識一語,雖沒有對應的梵文原語,但卻是在不失文脈的理解下附加進去的。

    • 釋滿庭 撰 龍樹《迴諍論》中陽炎喻之研究
      本論文是以龍樹所著《迴諍論》中,「陽炎喻」為研究主題。譬喻之梵文為avadāna,音譯為「阿波陀那」,其目的在以了知之法,顯未了之法。佛教十二分教之第七即是譬喻,以譬喻說明法義,如世尊在《雜阿含》卷四十二:「汝今後聽我說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可見佛陀說法時,若遇弟子不懂,佛陀善於運用譬喻的方式教導弟子。
      此外,在《大品般若經》卷一中,佛陀即舉出十喻,來顯示諸現象之存在悉無實體和一切皆空的境界,其中更提到「陽炎喻」。所謂陽炎,是指炎熱之際,地上常會生出熱氣,遠望如水而其實非水,容易使視覺迷惑的一種現象。
      龍樹在其論著《迴諍論》中,也幾番以陽炎喻來與說明其論証,由此之故,本論文試就《迴諍論》中陽炎喻之譬喻,一方面暗示龍樹「空的思想」之深奧;另一方面也解釋「空的思想」深奧之義理。

    • 吳汝鈞 撰 《瑜伽師地論》中的阿賴耶識說
      本文主要探討佛教唯識學的重要論典《瑜伽師地論》的阿賴耶識思想。此中可大略地分為兩點:它的存在的論證與對中有(或作中有身或中陰身)的周詳的闡釋。在論證方面,論主認為我們的行為和周圍的環境的種子需要有一儲藏之所,這儲藏之所需要是無記性格的,才能接受熏習作用,它也必須是恆常作用之中,才能讓生命個體繼續存在、生長。在對中有的闡述方面,阿賴耶識作為眾生的靈魂、自我,必須被確認下來,以交代眾生的輪轉生死與涅槃還滅的現象。

  • 2011-06-25 出版第57期

    • 郭瓊瑤 撰 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蓮花放光的梵語學考察
      華文文化圈長期以來傳誦、使用的《阿彌陀經》為鳩摩羅什的漢譯本。經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這一小節,不但是信者朗朗上口的一段文字,更有註釋家將〈蓮花放光〉與〈念佛深淺〉結合一起等等的解說。但蓮花當真會放光嗎?本文從素樸的疑問出發,除了從梵文原典的角度,指出「蓮花放光」的非現實性,並且比對其它的大乘佛典,探討〈放光或發光〉這種現象在佛教裡的宗教意涵。

    • 溫宗堃、蘇錦坤 撰 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字句斠勘
      五十卷本《雜阿含經》偶有字句疑義,筆者認為這些疑義,部分是出於抄寫訛誤,部分是誤判「否定接首詞-a」或「否定詞 na」之有無,部分為字句遺漏。本文嘗試列舉部分經例,作為未來精審版《雜阿含經》校勘之建議

    • 蔡耀明 撰 「確實安住」如何可能置基於「無住」?──以《說無垢稱經》為主要依據的「安住」之哲學探究
      佛教一貫地強調世間無常的面向。既然不斷地變化而不永恆,涉及的各方面,當然也都不固定、不停頓,因此不安住(not abiding),又可稱為「無住」(non-abiding)。然而,以《說無垢稱經》(the Vimalakīrti-nirdeśa)為例,有關「安住」之課題(topic),並非片面地僅限於「無住」之論述,而是還屢次使用肯定詞,論及佛法修行的安住,以及因而成為在修行上安住的菩薩,例如,「安住不可思議解脫之菩薩」(acintya-vimoksa-pratisthito bodhisatvah/ a bodhisattva who abides in the inconceivable liberation)。這就構成佛教哲學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的論題(questions):《說無垢稱經》採取怎樣的「安住」學說?「確實安住」如何可能置基於「無住」?
      本文在方法上,力求深入學理基礎(theoretical foundation)的層次,而非停留在浮面層次的描述或敘述。在論述的行文,將由如下的六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初步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以「安住」做為生命哲學的一個關鍵概念,進行概念上的界說和對照,並且略做相關概念的釐清。第三節,沿著「安住」、「無住」、「虛妄居住」、「確實安住」串聯而成的主軸,鋪陳生命哲學上的重大論題。第四節,根據《說無垢稱經》,展開以無住為骨幹的九個面向的論理(reasoning)、論述(discourse)、與實踐(practice)。第五節,經由坦然以對的「無住」,如何轉換為「確實安住」,以五個小節,展開哲學的反思與論辯。第六節,「結論」,總結本文的要點。

  • 2011-03-25 出版第56期

    • 吳汝鈞 撰 絕對無與哲學觀念的典範
      本文是對京都學派第四代的花岡永子對西田幾多郎的絕對無觀念的理解,和她要建立的哲學觀念的典範的說明,這兩方面的論述與批判。在花岡看來,哲學典範有終極真理的意思,是概括整套哲學體系的總原則。她提出五個哲學觀念的典範:相對有、相對無、絕對有、虛無和絕對無。她的理解是,相對有只關連到有限的世界,而且不真實,有如對於實物來說的影子。相對無與相對有為一體,是前者的內相,都不能講真理的絕對的、終極的性格。絕對有是永恆不變的實體,如作為理性的原理的理型、絕對精神和作為人格神的上帝。虛無是徹底的否定的取向,能摧破一切執著與邪見,但過於消極,不能建立妙有的世界。絕對無則是通過對一切二元性、相對性、分化性的突破而展示出來的真理的世界,從自我的形成、證成達於世界的表現性的形成、證成。作者通過對花岡所提出的哲學典範所涉及的問題所作的周延的理解,提出多點批判。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第一,花岡以為人的生命個體是絕對有的表現,通過絕對的自我否定和大死一番而獲致的。但這是禪的做法,所謂“大死一番,殁後復甦”。這是預認一動感性、空靈性的主體才可能,而禪是屬於非實體主義的思維方式,它可以建立這種動感性、虛靈性的主體,卻與絕對有的實體主義的思維背景不協調。第二,虛無作為一終極典範,有摧破一切迷執、邪說的作用,另方面它能轉出妙有的世界,故不完全是消極的,花岡未能充分地注意到這點。第三,絕對無可以突破一切二元性,相對性、差異性與分化性,從自我的有的目的性的形成走向世界的表現性的證成。但絕對無作為一個與無自性、空為同一層次的真理典範,並不具有足夠的動感,讓自我的證成轉化為世界的證成。後者需要普渡眾生,絕對無缺乏這種動感。

    • 釋見弘 撰 勝喜《入中論釋疏》VI verses 22-33譯注與注釋風略探(上)(因授權問題,不提供線上閱讀)

    • 許明銀 撰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五)

  • 2010-12-25 出版第55期

    • 蘇錦坤 撰 從後說絕---單卷本《雜阿含經》是否將偈頌譯成長行
      在Harrison (2002)及自拙法師 (2001)各自的論文裡,分別建議單卷本《雜阿含經》為後漢安世高所譯。此兩篇論文認為「從後說絕」是安世高的獨特譯語,即使譯者已經註明下文是偈頌,安世高仍然「將偈頌譯為長行」,他們將此一特徵作為「單卷本《雜阿含經》為後漢安世高所譯」的論證之一。
      實際上,印順法師(1989)已經提到單卷本《雜阿含經》為後漢安世高所譯,舉出的安世高「從後說絕」等獨特譯語,也比此兩篇論文所舉的例子多,很可惜兩者並未引用印順法師(1989)此一資料。
      本文在對照單卷本《雜阿含經》帶有相當於「從後說絕」的六部經文之後,接著審視其他與偈頌相關的譯文,筆者認為單卷本《雜阿含經》中,部分經文將偈頌譯為字數整齊的「偈頌形式」的可能性仍然很高,不能一概而論。雖然表面上對應於偈頌的譯文字數不齊,經過審慎的「經典對照閱讀」之後,也許可以推論「原譯」有部分偈頌譯為「字數整齊」的句式。
      關於「單卷本《雜阿含經》譯者」的議題,印順法師(1989),自拙法師(2001)以及Harrison(2002)都推論此經的譯者為安世高。Nattier(2008) 對這個議題持保留態度,在此,筆者簡述印順法師(1989)、Harrison(2002)、自拙法師(2001)及Nattier(2008)的不同意見,並且表達筆者對這個議題的看法。

    • 郭忠生 撰 關於《阿含經》與《尼柯耶》的對讀
      釋尊與弟子開示教法的言詞,乃至嗣後所結集出來的佛典,有相當長的期間,都是口口相傳,後來雖筆諸文字,還是口傳與文書併行。口口相傳,本來就有可能發生訛誤,《大毘婆沙論》就說到「誦者謬誦」的事例。「經律是在不斷結集中成立的」,現代所看到的經律,如同考古遺址一樣,是不同時期的層層積累,錯綜複雜。以菴婆羅婆提女(Ambapali)供養園林為例,此一事緣只發生一次(「一次性事緣」),我們看到了形色各異的傳述,可是從內容來看,這些資料確實傳述同一事緣。本文提出這樣的思考:除了敘事的部分外,同一教法在不同的情境中,重複出現,其用語措詞,表達方式,是否必然相同?《雜含》第464經等,固然讚歎「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但從《雜含》「如上廣說,差別者」,「亦如上說,差別者」之類的經文,顯示同一教法,其用語措詞,不必然相同;在《雜含》第1164經,諸比丘對於「中道」各抒己見,釋尊給予認可,這是以不同的文句,不同的角度,來解說相同的論題。以「十四無記」為例,即可看出多樣的文本差異現象。舍利弗能針對問題,「異句、異味而解說」,顯示不同解說的多種可能性;質多羅(Citta)長者解說法義,見證佛法「自由解說」的開放態度,但都要立基於「不違法性」,即使是《道行般若經》的「承佛威神」,還是如此。同樣的教法,可能針對不同的對象,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不同旨趣的「月喻」,也是如此。佛典的偈頌有多樣的功能,在不同情境下的〈施頌〉、〈修福增〉,文字有差異,內容也可能有調整;附在長行之後的偈頌,有可能是長行的要點,也可能別有所本。考量了這一些複雜的因素,《阿含經》與《尼柯耶》的對讀,除了文句的逐一對應關係外,如果所對讀的,其實不是具有「同一性」的經文,如何給予適當的評價?

  • 2010-09-25 出版第54期

    • 蔡耀明 撰 佛教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
      本文以《阿含經》、《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入楞伽經》、《大般若經.第四會》為主要的文獻依據,將焦點設置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藉以提供佛教住地學說乃至生命哲學在基礎思考的建構。如此的主題,有二點特色,須加以說明。其一,有關心身安頓的探討,盡可能撐開在住地學說乃至生命哲學之思辨系統,而非閉鎖在由心態或身體所關聯的較為狹隘的語詞、物質、或表象之領域。其二,有關心身安頓的探討,盡可能思辨地通往學理基礎的層次,而非停留在浮面層次的描述或敘述。
      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的八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初步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解明關鍵概念,包括住地之為概念認定、心身安頓、學理基礎、法住。第三節,說明何謂教學系統與學理基礎,進而以對比的方式,約略襯托出《大般若經.第四會》在心身安頓之教學系統的若干特點。第四節,從「無住」與「常住」這雙重面向所合璧的「法住」之觀念,闡明以《阿含經》為依據的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第五節,順著以「因緣所生性」、「不生」、「畢竟不生」、「不可得」、「平等性」為環節的理路,推演出一切法「常住」、「無所依止」、「無住」而「法住」之論旨,闡明以《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為依據的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第六節,從「空性/空相」、「無住」、「法性」之角度與理念,導入「法住」之觀念,闡明以《入楞伽經》為依據的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第七節,順著以「緣起」、「與空相應」、「隨如來生」、「隨如來真如生」、「真佛子」為環節的理路,推演出「如來真如」、「善現真如」、「真如常住」之論旨,透顯其無為之法性層次上的「如此一貫的法住」,闡明以《大般若經.第四會》為依據的住地學說在心身安頓的學理基礎。第八節,「結論」,總結本文的要點。

    • 廖本聖 撰 蔣央協巴《宗義理論:斷謬獅吼‧闡明遍智善道寶燈》藏本譯注:非佛教篇(III)

    • 釋如源 撰 The Deconstructionist Interpretation of Nagarjuna's catuskoti 龍樹四句的解構詮釋

      Catuskoti is one of the popular topics that many scholars like to investigate in regard to Nagarjuna’s philosophy. Some Buddhist scholar such as T. R.V. Murti, Richard H. Robinson and Kajiyama Yuichi have adopted Hegel’s Dialectic towar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garjuna’s Catuskoti after discovering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apply the formulas of ordinary logic to explain the theory. Under the paradigm of the dialectic, the four propositions of Catuskoti are interpreted hierarchically and henc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However, their dialectic constructional interpretation is very controversial. On the basis of Zhon Lun Shi (中論釋), Prajbapradipa and Prasannapada as primary sources, this paper adopt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t concept to provide another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to Catuskoti. That is, according to those commentaries of Mulamadhyamakakarika, the propositions of Catuskoti are to interpret the same object from fou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thus, they are equally true. Therefore, Catuskoti neither contradicts the ordinary logic nor has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owing to the absence of hierarchies, the construc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Catuskoti is deconstructed.
      龍樹的「四句解讀」一直是其哲學中很受歡迎的研究主題。有關四句的解讀,由於其內在邏輯的矛盾性,早期一些知名的學者諸如Murti、Robinson和梶山雄一等人,為消弭此矛盾性,皆採取黑格爾辯証法的角度加以詮釋。在辯証邏輯的規範之下,四句被階層性地解讀,而此種階層性的解讀可被當成一種建構式的詮釋。然而,這種階層性的建構詮釋法其實是相當具爭議性的。本論文以《中論釋》、《般若燈論》及《明句論》等《中論》之注釋書為基本資料,並取用Derrida的解構思考作為研究方法,嘗試提供一個不同於建構主義的解讀。根據上列三種《中論》注釋書的詮釋,龍樹「四句」實際上是從四種不同的角度來描述同一件事物,因此四句本身並無內在邏輯的矛盾性,也無高低權實的區別,而皆具同一的真實性。在此階層結構的破除之後,此四句的建構解讀法自然而然被解構了。

  • 2010-06-25 出版第53期

    • 蕭玫 撰 《央掘魔羅經》說法策略分析
      《央掘魔羅經》是如來藏學的早期經典。而如來藏學在弘揚之初,為了以一種嶄新的教理來說服形形色色的宗教人士,勢必構設出各種有效的說法策略,以遂其弘化之功。本文以為:《央掘魔羅經》主要針對四類群眾而採行四種說法策略:其一,針對一般中下層社會的群眾,則廣說譬喻,以淺喻深;其次,針對婆羅門教的信徒,則轉化央掘魔羅的形象,使其溼婆教派的修行方式一變而為如來的方便示現;其三,針對聲聞聖眾,則化用聲聞經名與情節,以誘使親近;其四,針對大乘觀空行者,則選擇性讓步,對「空」義展開有破有立的再詮釋。以上各種說法策略,基本上宜可發揮一定程度的效用,以致如來藏思想之普受歡迎及廣泛流行。

    • 廖本聖 撰 蔣央協巴《宗義理論:斷謬獅吼‧闡明遍智善道寶燈》(II)

    • 吳汝鈞 撰 西田哲學的絕對無與絕對矛盾的自我同

  • 2010-03-25 出版第52期

    • 郭忠生 撰 晝日住、入晝正受與宴默

    • 蕭玫 撰 《入楞伽經》「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入楞伽經》提出「無我如來之藏」一詞,使「如來藏」與「我」兩者之間相即亦復相離的辯證關係更趨複雜。本文認為:解釋文化發展現象的「正反合」三段辯證法,適可用以說明「無我如來之藏」的深層義蘊及論證過程,厥為:
      (一)正──如來藏我:「如來藏」即「我」
      (二)反──無我如來藏:「如來藏」非「我」
      (三)合──真我如來藏:「如來藏」是究極之「我」

    • 郭朝順 撰 《大般涅槃經》中的生死學

      《大般涅槃經》是以佛般涅槃,即佛陀的死亡為背景,所宣說的經典。這部經典有小乘系統及大乘系統不同版本。小乘系統著墨於佛般涅槃前後的各種問題及情境的描述,既包含當時的政治情勢,僧團所可能面對的危機,佛陀的教誨以及佛陀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描述,還有佛滅後關於佛陀葬儀的紀錄,佛舍利的分配等。小乘系統的涅槃經既反映了其作為歷史紀錄的價值,同時也深切反映了初期佛教當中,佛陀或者佛教面對死亡問題的具體看法。小乘系統雖有南傳尼柯耶及北傳阿含部二者之間的差異,但相較而言,仍與對漢傳佛教深刻影響的大乘系統的《涅槃經》有極大的差別――大乘系統略去了關於佛陀入滅前的諸情境與問題的舖陳與描述,而是以佛陀宣告即將入涅槃的消息,引發眾生的勸請住世,進而引發對於「涅槃」的性質的辯論,由此帶出著名的佛性思想與涅槃三德等教義;這便是後來漢傳佛教的古德們,非常重視本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小乘不同版本及大小乘不同的《涅槃經》的差異,本文思考以「涅槃」,或說「死亡」,這異辭異義,但也具有重大關連的概念,彼此在不同文本間的變化,其既反映佛教內部的死亡思考轉折,同時也由漢傳佛教對於大乘系統的重視與信奉,更可以反映文化的變化與中印文化間際思考重點的同與異。以文化哲學角度思考永恆的死亡問題時,死亡或者涅槃,既具有普遍意義,也會有因文化或者歷史差異而形成不同乃至對立的思考。

    • 吳忠偉 撰 勉懺悔者,實自訟之深者

      在宋初思想界,天臺名僧孤山智圓通過對儒/釋二教的新表述,最早提出了一套儒佛整合理論。基於山外派的心性學立場,智圓以佛教懺悔之法實為儒學內自訟之深者,將佛教置換為心性層面上的道德踐履之學。與此同時,智圓又以儒學本旨但在為仁向善,非限於名教禮學,把對“身”的處理讓渡給儒學。故智圓以釋子身份“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將儒學因素納入到天臺佛教體系中,從而“完備化”了原有“純粹”佛教形式,使其呈現出“整體性”的形態。

  • 2009-12-25 出版第51期

    • 蘇錦坤 撰 再探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馬德偉教授〈《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的回應

      馬德偉教授(Marcus Bingenheimer)〈《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在2008年的《佛學研究評論》(Buddhist Studies Review)刊出,文中建議了許多意義深刻的結論。
      本文嘗試介紹馬教授的論文並且作一適當的回應,首先簡介文中的重要結論,接著引述「吐魯番殘卷」的「攝頌殘片」,此一組殘片不僅呼應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也支持《別譯雜阿含經》第二首攝頌並非毫無根據。再其次,利用漢譯文獻對比丘尼資料作補充,最後,就幾個翻譯的細節,提出個人的想法,並以此向馬德偉教授請教。

    • 郭瓊瑤 撰 阿南巴達《論理學綱要》譯註

    • 許明銀 撰 章嘉宗義書〈中觀派章〉漢譯(四)

    • 萬金川 撰 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

      蜚聲國際學壇的佛教文獻學家J.W.de Jong曾經指出:「沒有任何的佛教研究者可以忽視數量如此龐大的漢譯佛典文獻,即使他們只對印度佛教有興趣。」針對J.W.de Jong的說法,新一代研究Nikaya與阿含文獻的德籍學者Bhikkhu Analayo(無著比丘)也補充性地指出:「沒有任何的佛教研究者可以忽視印度語系乃至藏譯的文獻資料,即使他們只對中國佛教有興趣,因為唯有如此方可避免基於口誦傳承、筆錄轉抄或翻譯訛誤而對文本妄作結論的風險。」正是基於前揭這種「互為文本」的理念,因此在有關佛教文本的研究領域裡,「對勘」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學者之間經常採用的一種研究手段。不論是原典與譯本之間的對勘,或是同本異譯之間的對勘,這種隨文逐句式的語文性對讀不但可以提供我們大量有關各該文本的斠讎乃至文義解讀上的信息,並且也可以增進我們對文本之間可能發生的歷時流變的一些認識。《維摩經》是一部藉由漢地翻譯操作的介入而風靡中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異域文本,本文將藉著該一經本新近發現的梵文原典與漢藏諸譯之間的若干對勘,而嘗試指出這個異域文本所以能夠在漢地乃至東亞地區得到成功,在多數情況下,或許應該歸功於譯者們當年所採行的「歸化」走向的翻譯策略,雖然這種翻譯策略有礙於異域文化的真正引入。

    • 吳汝鈞 撰 我對於禪的研習與體驗的心路歷程(下)

  • 2009-09-25 出版第50期

    • 蔡伯郎 撰 《大般泥洹經》-闡提思想研究之評析
      毫無疑問的,《大乘泥洹經》在佛教佛性思想研究上佔有著一席重要的地位,其經文中首次出現的「一闡提」詞語,在後來的佛教經論中,亦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對於《泥洹經》中一闡提的定義,卻始終未能有明確的定論。本文歸納近代幾位日本學者之研究成果,以求大致勾勒出此一問題的癥結及其基本輪廓,這些學者包含望月良晃、水谷幸正、下田正弘、藤井教公、田上太秀等。這些學者分別從不同的研究角度與研究方法,對於《大乘泥洹經》一闡提的概念進行分析與探討,而其所得的結論亦多有差異。
      然而,儘管對於一闡提確切的定義,學者間仍存有不同的見解,似乎仍無法得到一個決定性的結論,不過我們也可大致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點出來,亦即:一、基本上都接受《涅槃經》是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廣而成,因此在《涅槃經》中所言之一闡提,須切割出新、舊層的差別;二、在新層的部份,《涅槃經》是受到如來眾生皆有如來藏佛性思想的影響,而明確地主張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可以成佛;三、一闡提保守的說,可說是指不信大乘佛法,沒有菩提因的眾生。

    • 元弼聖 撰 《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與天台智顗的佛身觀
      智顗以《法華經》為基礎而建立了天台宗,《法華經》中開跡顯本所提出的久遠實成的釋迦佛,當然對智顗的佛身觀有重大的影響,本文先考察《法華經》中的佛陀觀,再以《法華文句》為中心,來論述智顗的佛身觀。
      智顗探索《法華經》的「久遠釋迦佛」具有何種地位時,無法完全無視法身的純粹性以及永遠性。法身作為真理身雖然無始無終,卻是抽象的;報身作為因行果德身雖當有具體性,但在它作為因行方面為有始,在作為佛果報(佛德)方面為永遠,因此被規定為有始無終;應身作為現實身最為具體,但反過來卻也最欠缺永遠性。
      報身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滿足永遠性,而且能夠滿足具體性,也就相當受到重視。天台智顗把久遠釋迦看作報身佛。亦即久遠釋迦不是抽象的理身(法身),而且具有具現於現實界,於此實證的作用與功德者,現實釋迦(應身)即其示現。但純從永遠性來看,有始有終的現實釋迦(應身)不具永遠性;有始無終的久遠釋迦(報身),從有始一面來說,也是有限界的。因此,智顗一面強調作為報身的久遠釋迦,一方面以法身的毘盧遮那來證成它,以「所成即法身」的說法,來圓滿報身的限制性。

    • 蔡耀明 撰 論「有無」並非適任的形上學概念
      本文設置的論題,從「有無」做為論斷式的概念入手,探討有和無這一組論斷式的概念直接用成形上學概念的適格與否的情形。以《密嚴經》和《入楞伽經》為主要的文獻依據,經由典籍解讀、經證整理、概念分析、視角推敲、條理思惟,得出的論旨,確認「有無」並不適合直接擔任形上學概念。至於本文在思惟與論理的主軸,則試圖以「有無」為界面,以解開生命世界的「實在性/實相」為導向,從而開啓生命哲學在形上學探究的一盞明燈。
      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七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初步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釐清研究主題,分成三個小節。其一,著眼於概念與實在性之間可能的落差,區分適任的與不適任的形上學概念;其二,就有和無做為一組概念被用以論斷所訴求的語句形式以及所要表示的意思,展開構句和語意之分析;其三,說明本研究主題在探討什麼樣的論題。第三節,說明從局限式論斷移向越界式論斷如何引發論斷式概念的適格課題。第四節,預覽一些經典的非有非無之說,包括《阿含經》和《般若經》。第五節,鋪陳《密嚴經》的非有非無之說。第六節,鋪陳《入楞伽經》的非有非無之說。第七節,「結論與展望」,總結本文的要點,並且展望後續相關的探討。

    • 廖本聖 撰 蔣央協巴《宗義理論:斷謬獅吼‧闡明遍智善道寶燈》(I)
      佛教不共於其他宗教之處,主要在於「無我見」,雖然出離心是小乘資糧道的入門,菩提心是大乘資糧道的入門,但是唯有無我見或空性見才能正對治並斷除「我執」或「無明」的現行、種子與習氣,以及由它所衍生的其他煩惱的現行、種子與習氣,而引導眾生朝向解脫與成佛。印度佛教主要分為四大宗派:屬於小乘的毘婆沙宗、經部宗,以及屬於大乘的唯識宗、中觀宗。其中,每一宗都有它獨特、不共、關於「無我見」或「甚深道次第」的學說體系,這些學說體系被稱為「宗義」;而闡明這些學說體系的理論,就名為「宗義理論」。
      依據佛教的宗義,若不了解「無我」的道理,是不可能正對治並徹底斷除煩惱及痛苦的根源——我執無明——的種子及其習氣而解脫輪迴、甚至成佛;因此,佛教各宗的宗義理論,主要就是從自宗的角度去說明無我的見解。一般咸認為:中觀宗的無我或空性見解最究竟;而了解下部宗義,則是通往上部宗義的階梯。
      在西藏格魯派當中,題名為「宗義理論」的著作不只一部,本篇論文所要處理的宗義理論為:袞千.蔣央協巴(遍智.妙音笑)所撰的《宗義理論:斷謬獅吼.闡明遍智善道寶燈》,它是袞千.蔣央協巴的鉅著《大宗義》所依據的根本偈。這部著作在哲蚌寺果芒僧院受到高度的重視,因此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 吳汝鈞 撰 我對於禪的研習與體驗的心路歷程(上)

  • 2009-06-25 出版第49期

    • 蕭玫 撰 就《如來藏經》試析「如來藏」之原始義蘊
      如來藏思想於其發展過程中,展現了依階段而異的各種不同風貌,而《如來藏經》作為如來藏學最原初的經典,建立了「如來藏」最原始而核心的義涵,並有所別於後起的教義。本文從四個角度析論如來藏之原始義涵;復由三種層面辨析其與後起教義的區隔,從而一探「如來藏」義之原初樣貌,並凸顯《如來藏經》不共其他經論的風格與內容。

    • 吳汝鈞 撰 陳那的知識論研究

    • 屈大成 撰 道宣《四分律行事鈔》及其受戒法

    • 釋德涵 撰 印順導師對唯識學派「假必依實」之二諦讀
      二諦思想在佛教義理是對真理做為判準的方法,而本文以印順法師思想對二諦思想做為研究方向,並對唯識思想整體的建構作探源式的回顧。尤其發展至中國唯識學派重新建立四重二諦的思想,在印順法師《性空學探源》一書中以簡短的文字帶出四重二諦根源來自於部派佛教的二諦思想,筆者對此思想做進一步的詮釋與整理,並比對日本學術界對唯識學派中二諦內容,且釐清四重二諦在佛法中的發展脈絡。

  • 2009-03-25 出版第48期

    • Bhikkhu Analayo(無著比丘)原著•蘇錦坤 譯 註釋書對阿含經文的影響
      本文意圖顯示部分阿含經文受到來自註釋書的概念與見解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不僅發生於漢譯時,而且也可能已經發生在口誦傳承時,這些影響已經成為印度語系原文的一部分而被翻譯成漢語。
      本文的第一部分,我檢校了一些與其巴利對應經典不同的阿含經文,有一部分此類經文顯示了這個差異與巴利註釋傳統十分相似,而給人這樣的顯著印象,這些我們所考慮的經文可能已受到古印度註釋傳統所影響,這個註釋傳統與現存的巴利註釋書的解釋相似。為了顯示在這些例子所觀察到的模式並不限於阿含經文,接著我以一些巴利經文的例子顯示此一特性。綜合來看,這些例子則意涵著註釋可能在口誦傳承的時期就已經影響了所註解的經文,這樣的結論會與諾曼 (K. R. Norman)「註釋書與經典為分開來傳誦」的建議衝突。如果註釋書與經典分別傳誦,會使得前者影響後者的情況變得較不可能發生。因此,在本文的最後部分我謹慎地審核諾曼的意見,而得到「註釋非常可能與經文一起傳誦」的結論。

    • Bhikkhu Bodhi 原著•蔡奇林 譯 《佛陀的話語:巴利經典選集》總導讀
      【翻譯說明】
      本文譯自Bhikkhu Bodhi(菩提比丘) 2005年編譯出版的In the Buddha’s Words : An Anthology of Discourses from the Pali Canon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一書的 “General Introduction”(頁1-15)。
      菩提長老此書,選編了巴利尼柯耶中的重要經文,並將之安排組織成一個次第分明的「修學架構」(道架構),讓學習者面對龐大的巴利經典群,不再不得其門而入,甚至望而卻步。誠如長老在此書的序言中所說,它就宛如一張「穿越叢林的地圖」或是「渡越大洋的船舶」。循著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將不再遙不可及。
      此文包含三大部分:一是,揭顯法教的架構,介紹上述「道架構」的概貌和旨趣。二是,尼柯耶的起源,介紹巴利尼柯耶的來源和性質。三是,巴利聖典,介紹巴利三藏的組織、內容、和重要性。這些內容對於巴利佛典的學習者,具有很好的入門指引作用,因此將之譯出,提供讀者參考。
      譯文中小方括弧“[ ]”中的數字,是原書的對應頁碼;大方括弧“﹝﹞”中的文字,則是譯者所添加,以使譯文更加明白或順暢。譯文最後,附上了文中所用到的「縮略語」和「引用書目」。
      本文的翻譯,承蒙菩提長老慷慨提供授權,特此致上誠摯感謝。正觀雜誌社的編審委員,細心審閱本篇譯文,並惠賜許多寶貴意見,也在此申致謝意!

    • 蘇錦坤 撰 《雪山夜叉經》──巴利經典與漢譯經典對照閱讀
      本文比對下列經文:《小部尼柯耶》《經集》的第一章〈蛇品〉第九經《雪山夜叉經》(Hemavata Sutta ),與《雜阿含1329經》、《別譯雜阿含328 經》、《義足經》第十三經《兜勒梵志經》前半段之《雪山夜叉經》相關的經文,和《佛說立世阿毘曇論》第四品〈夜叉神品〉等四部漢譯經典。本文的比對,顯示上述漢譯四經在故事框架、偈頌次序與偈頌數量均與《經集》之《雪山夜叉經》不同。本文判讀《別譯雜阿含328 經》的部分偈頌詩句錯置,並且嘗試「復原」此經偈頌的「適當詩句次序」。
      巴利《經集》《雪山夜叉經》有些版本有重複的 163, 163A,163B 偈頌,有些版本則無此重複,漢譯的《雜阿含1329 經》與《別譯雜阿含328 經》在此提供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最後,本文就對照閱讀所顯現的差異,依「緣起故事的有無」、「《別譯雜阿含328 經》偈頌詩句錯置的現象」、「法義問答的偈頌與其他經文相同」、「巴利《經集》《雪山夜叉經》重複的偈頌」與「翻譯用詞的一致性」五個議題作探討。本文也提出「《別譯雜阿含經》的翻譯出自闇誦」的假設,以待進一步檢驗。
      本文經過偈頌比對,認為純依偈頌而言,《別譯雜阿含328經》比較接近《雜阿含1329 經》,《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夜叉神品〉比較接近《經集》《雪山夜叉經》;支謙所翻譯的《義足經》第十三經《兜勒梵志經(部分)》則比較接近《別譯雜阿含328 經》與《雜阿含1329 經》。

    • 釋如恒 撰 《大乘起信論》之止觀修持──依「修行信心分」之「止觀門」

    • 釋智學 撰 中國佛教的懺悔觀
      吳越國高僧永明延壽(904~976)曾經力行實踐法華懺、方等懺等懺法,除此之外,他的著作群中也出現了許多與懺悔有關的專門性語詞。甚至在記錄他的修行生活的《智覺禪師自行錄》中,也詳細載錄了他力行實踐的懺六根罪、五悔法等懺悔法門,再加上延壽非常重視戒律,因此我們可以理解延壽對於「罪」和懺悔的理解,以及他的修行者自覺。
      在本稿中,筆者意圖以呈現在延壽的傳記資料及其著作群中的「懺悔」用例為中心,而進行論述。但是,由於「懺悔」在中國並不是僅只受到佛教體系的重視,而是在中國傳統裏也從相當早的時期就與罪惡的意識、悔過、齋會等相連結,廣泛地受到重視,並付諸實踐。所以筆者擬以三項內容,即(一)懺悔的語義、語源問題,(二)懺悔的典據及儀式化的問題,(三)永明延壽的懺悔觀,作為考察的線索。

    • 曹仕邦 撰 《付法藏因緣傳》真偽的疑問

  • 2008-12-25 出版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