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正觀雜誌社的網頁,我們定期出版的《正觀》,是一本佛教學術研究期刊,懇請十方大德以及專家學者共同支持,也歡迎捐款助印。若您使用本網站撰寫論文或學術研究,請加註說明。歡迎訂閱電子期刊。
期刊名稱:正觀 出版者:正觀雜誌社 出版地:南投縣,台灣 出刊頻率:季刊 創刊日期:第1期,1997年6月25日 |
Name: Satyābhisamaya Publisher: JhengGuang Magazine Place of Publication: Nantou hsien, Taiwan Frequency: Quarterly ISSN: 1609-9575 |
《入楞伽經》提出「無我如來之藏」一詞,使「如來藏」與「我」兩者之間相即亦復相離的辯證關係更趨複雜。本文認為:解釋文化發展現象的「正反合」三段辯證法,適可用以說明「無我如來之藏」的深層義蘊及論證過程,厥為:
(一)正──如來藏我:「如來藏」即「我」
(二)反──無我如來藏:「如來藏」非「我」
(三)合──真我如來藏:「如來藏」是究極之「我」
《大般涅槃經》是以佛般涅槃,即佛陀的死亡為背景,所宣說的經典。這部經典有小乘系統及大乘系統不同版本。小乘系統著墨於佛般涅槃前後的各種問題及情境的描述,既包含當時的政治情勢,僧團所可能面對的危機,佛陀的教誨以及佛陀面對疾病與死亡的描述,還有佛滅後關於佛陀葬儀的紀錄,佛舍利的分配等。小乘系統的涅槃經既反映了其作為歷史紀錄的價值,同時也深切反映了初期佛教當中,佛陀或者佛教面對死亡問題的具體看法。小乘系統雖有南傳尼柯耶及北傳阿含部二者之間的差異,但相較而言,仍與對漢傳佛教深刻影響的大乘系統的《涅槃經》有極大的差別――大乘系統略去了關於佛陀入滅前的諸情境與問題的舖陳與描述,而是以佛陀宣告即將入涅槃的消息,引發眾生的勸請住世,進而引發對於「涅槃」的性質的辯論,由此帶出著名的佛性思想與涅槃三德等教義;這便是後來漢傳佛教的古德們,非常重視本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小乘不同版本及大小乘不同的《涅槃經》的差異,本文思考以「涅槃」,或說「死亡」,這異辭異義,但也具有重大關連的概念,彼此在不同文本間的變化,其既反映佛教內部的死亡思考轉折,同時也由漢傳佛教對於大乘系統的重視與信奉,更可以反映文化的變化與中印文化間際思考重點的同與異。以文化哲學角度思考永恆的死亡問題時,死亡或者涅槃,既具有普遍意義,也會有因文化或者歷史差異而形成不同乃至對立的思考。
在宋初思想界,天臺名僧孤山智圓通過對儒/釋二教的新表述,最早提出了一套儒佛整合理論。基於山外派的心性學立場,智圓以佛教懺悔之法實為儒學內自訟之深者,將佛教置換為心性層面上的道德踐履之學。與此同時,智圓又以儒學本旨但在為仁向善,非限於名教禮學,把對“身”的處理讓渡給儒學。故智圓以釋子身份“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將儒學因素納入到天臺佛教體系中,從而“完備化”了原有“純粹”佛教形式,使其呈現出“整體性”的形態。
馬德偉教授(Marcus Bingenheimer)〈《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在2008年的《佛學研究評論》(Buddhist Studies Review)刊出,文中建議了許多意義深刻的結論。
本文嘗試介紹馬教授的論文並且作一適當的回應,首先簡介文中的重要結論,接著引述「吐魯番殘卷」的「攝頌殘片」,此一組殘片不僅呼應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也支持《別譯雜阿含經》第二首攝頌並非毫無根據。再其次,利用漢譯文獻對比丘尼資料作補充,最後,就幾個翻譯的細節,提出個人的想法,並以此向馬德偉教授請教。
蜚聲國際學壇的佛教文獻學家J.W.de Jong曾經指出:「沒有任何的佛教研究者可以忽視數量如此龐大的漢譯佛典文獻,即使他們只對印度佛教有興趣。」針對J.W.de Jong的說法,新一代研究Nikaya與阿含文獻的德籍學者Bhikkhu Analayo(無著比丘)也補充性地指出:「沒有任何的佛教研究者可以忽視印度語系乃至藏譯的文獻資料,即使他們只對中國佛教有興趣,因為唯有如此方可避免基於口誦傳承、筆錄轉抄或翻譯訛誤而對文本妄作結論的風險。」正是基於前揭這種「互為文本」的理念,因此在有關佛教文本的研究領域裡,「對勘」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學者之間經常採用的一種研究手段。不論是原典與譯本之間的對勘,或是同本異譯之間的對勘,這種隨文逐句式的語文性對讀不但可以提供我們大量有關各該文本的斠讎乃至文義解讀上的信息,並且也可以增進我們對文本之間可能發生的歷時流變的一些認識。《維摩經》是一部藉由漢地翻譯操作的介入而風靡中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異域文本,本文將藉著該一經本新近發現的梵文原典與漢藏諸譯之間的若干對勘,而嘗試指出這個異域文本所以能夠在漢地乃至東亞地區得到成功,在多數情況下,或許應該歸功於譯者們當年所採行的「歸化」走向的翻譯策略,雖然這種翻譯策略有礙於異域文化的真正引入。